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湘西时政

全国人大代表龙晓华:我们的邻居都能后发赶超,我们湘西也可以

2019-03-16 10:06 作者:索寒雪 来源:《中国经营报》 【字体:
  【原标题】我们的邻居都能后发赶超,我们湘西也可以|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龙晓华
  不久前,在华表奖上斩获三大奖项的电影《十八洞村》,展现了湘西农村地区脱贫的画卷。而真实的十八洞村就坐落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2019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龙晓华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这一次龙州长不仅仅带来了脱贫的消息——湘西州还与北京大学操作系统研究中心黄罡教授的数睿技术团队合作,完成了智慧湘西的大数据建设。
  “贵州省贵阳市通过发展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推动了精准扶贫,而且还推动了地区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邻居这么一个穷地方能够在全国后发赶超,我认为湘西也可以发展这种模式。”龙晓华表示。
  6年脱贫,6大成果
  《中国经营报》:目前十八洞村的村民情况怎样?贫困人口大概多少,贫困发生率大概多少?这几年有哪些变化?
  龙晓华:大家很关心十八洞村的脱贫情况,因为我们现在的脱贫工作也确实是全国关注、党中央关注、总书记关注。
  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过去贫困县是比较出名的,所以总书记在2013年11月3日来到了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搞调研。
  在这里,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16字方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从那之后,湘西全州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精准”二字上,下绣花功夫。
  这6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进展,可以说,十八洞村不仅在湘西率先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十八洞村的经验在湘西全州进行了推广复制,从十八洞村的一枝独秀,变成了满园花开,形成了春色满园的生动局面。
  6年来,我们主要取得了6大成果:
  1.这6年,是历史上脱贫人口最多的时期,共减少了55万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31.93%下降到4.39%,每一年以5.5%的速度在减贫。应该说,在全省、在全国,这减贫速度还算是比较扎实、比较快的,因为我们的力度非常大。
  2.湘西农民增收最快。这6年,湘西农民增收从2012年的4229元到2018年增长到9183元,增长了1.17倍,十八洞更是从1668元增长到了12128元,增长了6倍多,增速位列全省、全州第一。
  3.湘西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这6年来我们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五通五有——通水、通路、通电、通网、通广播,有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有村文化活动室、有村卫生室、有村办学点、有村电子商务平台。现在,农民卖东西都是通过电商,我们每个村都有电子商务平台。
  4.湘西产业发展非常好,76%的人口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我们通过扶贫扶志,让农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脱贫致富,所以湘西产业面积、农业产业面积达到了358万亩。这358万亩中,农村人口就达到了人均1.48亩,湘西已经成为全国、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全国最大的碰柑基地、最大的百合基地,中国黄金茶之乡,也是全国优质考研基地。
  5.湘西生态环境最优。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保护好湘西生态,到处是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当中,我们是第一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州。在全国319个城市地级市当中,我们森林覆盖率排在前30位。我们应该属于一类地区,湘西的空气、水、土壤的质量在湖南省内最优,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94%以上,空气质量是国家二级标准,所以也是空气质量最优的地区。
  另外,湘西是全国旅游高增长地区,全省旅游增速第一。去年,湘西旅游收入达到了441亿元,人均1.48万元。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旅游收入应该算是比较好的,是扎扎实实的数据。
  6.湘西人民的精气神有了最大的变化,相信现在干部群众的脸上洋溢的都是幸福的笑容。
  运用技术,智慧扶贫
  《中国经营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技术其实发展都很快,湘西州是怎么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推进精准扶贫的?
  龙晓华:我们湘西州是一个贫困地区,而贵州省贵阳市通过发展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推动了精准扶贫,还推动了地区高质量的发展,贵州、贵阳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邻居、这么穷的地方能够在全国后发赶超,我认为湘西也一样,可以做到在湖南后发赶超。
  我们湘西有几大历史任务:第一,要解决千年贫困问题,消灭千年的绝对贫困。第二,我们要推动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最终实现湘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那么要使湘西也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扶贫也好、承接产业转移也好、全域旅游的发展也好,都离不开智慧湘西的建设。
  我认为,智慧湘西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就跟人的神经一样,牵涉到人体各个重要部位。这些部位要很好地发挥作用,神经系统、指挥系统就很关键、很重要。
  比如说精准扶贫的子系统,就是我们智慧湘西的第一个应用系统。建设起来以后,我们很多工作就是通过子系统在发挥作用。有了这个数据系统,湘西各种政策的兑现、给学生的助学补助、给农民的医疗补助、医保资金的拨付和医疗经费的发放等等,包括养老保险,还有为农民兜底的政策资金,都能更好到位。如果都靠传统的人工的模式效率很低,差错很多。
  更主要的是,智慧湘西还为推介湘西的特色产品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湘西每一个村都有电商平台,农民卖特色产品就直接在网上卖。我们有一个残疾人,躺床上还通过电商卖了很多湘西柑橘、猕猴桃,成了网红。
  《中国经营报》:湘西有自己的电商平台吗?
  龙晓华:我们自己建了电商平台,跟各个大电商相连,农民可以在这些电商系统里卖自己的东西,而且我们都有培训。
  智慧扶贫系统建立以后,智慧气象、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系统等等,也都一个个建立起来。去年我们建设了十几个系统,今年我们要把主要的应用系统全部建完并上线运行,真正打造出一张便民优商、服务政府、高效运作的系统。
  软硬兼施,留住产业
  《中国经营报》: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上,湘西取得了成绩,那么如何把创新产业留在湘西呢?
  龙晓华:我们建了一个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协同创新中心在湘西有一栋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的大楼。北大研发的成果,到湘西来孵化,孵化成可以实际应用的产品,孵化出可以在政府部门、企业、民间等各领域运用的一些新技术。孵化出产品、运用成功以后,向全国推广。
  我相信,湘西现在是全国旅游的高增长地区,又具备精准扶贫的首创地优势,而且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湘西的示范、推荐效应,将来孵化出的产品也可以运用得更广范,并产生积极作用。
  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智慧湘西,就跟精准扶贫一样,最重要的就是把智慧湘西的建设和数据通等新产品的运用作为一号工程。我管全面工作以外,只亲自分管三件事:第一是国土空间规划,第二是智慧湘西建设,第三是审计。我亲自分管这三个方向,凸显了我们对创新、对智慧湘西建设是高度重视的,而且是一把手高位推进。
  《中国经营报》:智慧湘西平台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湘西经济发展方面,能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它的角色又是什么样的?
  龙晓华:这个作用就太大了。因为湘西在去年被批准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那么承接产业转移,人家来到你这个地方投资,既看你的硬环境,也看你的软环境。
  硬环境,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等;软环境,看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软环境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支撑,比如说放管服改革,是要让人民群众少跑路,数据和办事要在网上,只进一扇门,但所有问题却要一次性解决,怎么办?传统的办法肯定不行,必须用数据,并且用大数据,用智慧湘西来解决。
  再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减税降费政策要落地,同样也要靠大数据。全州几万个实体企业,到底谁可以减税、谁不可以减税,都是要在大数据里找出来。今年,湘西州政府承接产业转移,发布的一号文件主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我来开会的前几天,已经有7批客商来到湘西,签约落地。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