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4年两会专题

州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摘录)

2020-01-06 15:10 作者: 来源:团结报
【字体: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园区承载力

  瞿晓琳、陈宪刚、潘贤春、石卫宏委员:近年来,我州园区发展取得不错成绩,其中有吉凤经济开发区等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这些园区已成为我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在园区建设中仍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土地储备缺乏、园区服务环境不优等。

  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实现由依靠政策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多渠道努力,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完成园区路、通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硬件保障。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对园区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积极争取和利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援助资金,用于园区的发展。二是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州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预算资金,重点扶持资源优势明显和园区建设相对成型的经济开发区。三是加大协调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开发等上报审批程序多,建议简化程序或将部分职能权限下放。

  加大力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唐瑛、贺显明等委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自愿选择、自主兴办、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是亿万农民的又一伟大实践创造。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4年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我州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普通存在规模小、投入少、运作不规范、带动辐射能力弱等突出问题。

  建议:一是州财政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力度,安排一定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二是专项资金由主管部门用于培育示范社建设行动,补助示范社开展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认定认证、商标注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贷款贴息等。

  促进电解锰企业锰渣在水泥行业利用

  张孝安委员:我州锰矿资源丰富,电解金属锰产业大,同时其工业副产物锰渣量也很大,约为成品量的10倍。如果不对工业副产物进行很好的处理,不但会破坏湘西美丽的风貌,也会限制该行业的健康发展。电解锰渣为含CaCO3、CaSO4等较高的工业废料,进行低温烘干即可在水泥工业上加以利用,主要用作水泥的混合材和缓凝剂,一个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每年可以消化30万吨左右的锰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我州目前的几家规模水泥企业,都具备大量使用符合基本要求的废渣条件。

  建议:有关部门支持、督促、协调电解锰企业和水泥企业展开对接,并可以结合税收优惠等鼓励性政策支持,从而较好地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

  扶持养殖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左孝云委员:养殖业作为我州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传统产业。2013年全州养殖业总产值达34.5亿元,养殖业在农业产业中的比例占到30%左右。就全州而言,农民养殖热情高涨,但与养殖业发达地区和现代养殖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民养殖技术水平低。三是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

  建议:结合全州养殖业实际,出台扶持全州养殖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全州养殖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归集统筹相关资金,支持养殖大户和特色养殖业发展。二是出台优惠政策,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养殖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将能繁母牛、母羊纳入补贴范围。与金融部门沟通,实行政府贴息,养殖户用自己的固定资产作抵押贷款,解决当前养殖户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水平。

  加速发展我州优质玉米产业

  金建华委员:玉米种植是湘西的传统产业,种植玉米不仅能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玉米能广泛用作牲畜家禽养殖的饲料。通过玉米深加工,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玉米产业的附加值。近年来,由于种子市场的波动,加之管理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进程,驰名西南地区的“继福老大哥”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在我州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重点推广,致使我州玉米产业的发展滞后于西南其它县市。

  建议:一是加强对玉米产业化生产的领导,对玉米产业发展要有新的认识,用新的视角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结合武陵山片区扶贫攻略,构建适合湘西州的新型农业综合经营体系,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二是加强玉米种子市场的监管,杜绝假冒伪劣玉米种流入市场。三是加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推广利用湘西州高新技术产品“继福老大哥”优质杂交玉米的种植,使农民在瘠薄的土地上丰产高收。四是加速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业,不断提高玉米产品的附加值。以优质杂交玉米为原料,大力兴办玉米胚芽食用油、饮料、玉米系列食品、饲料等农产品科技企业,推动农民种植高产优质玉米向纵深发展。五是加强地方科研企业研制的国家和省级审定的优质品种的保护和利用。以湘西州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继福种业”为依托,把高产优质的“继福老大哥”系列品种列入政府采购清单,确保享誉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优质高产品种在我州境内全面推广。

  打造一台文化精品大戏 做足神秘湘西文化品牌

  陈华委员: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从全国来看,各地都在通过打造文化大戏来带动旅游业,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武隆的“印象武隆”、张家界的“神秘湘西”和“天门狐仙”,等等。虽然,近年来我州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一个不争的现实是:我州没有一台优秀文化精品大戏来集中展示湘西深厚的文化。而周边的张家界的“神秘湘西”晚会,从各方面都大大超越了我们,形成了来湘西旅游,却到张家界看戏的怪现象。长此下去,湘西的旅游业将失去竞争力,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议:一是由州委宣传部、州文广新局牵头,各县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共同参与,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具体实施的班子,州委、州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工作支持。二是集中我州文化优势,整合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如文艺演出团、民族民间绝技艺人、本土知名人物等进行创作。三是以挖掘湘西的文化精神为主线,突出历史人物、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神秘湘西元素、风景奇观和名胜古迹以及优秀的人文资源等,打造一台能全方位展示湘西,有血、有肉、有精神的精品大戏。四是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进行招商筹划,即在全国寻找经济实力强的企业进行投资运作。

  突出森林管护 建设“绿色湘西”

  梁远新委员:州委、州政府作出建设“绿色湘西”的战略部署,是充分发挥我州绿色生态优势和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近年来,我州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八百里绿色行动”等多项重大林业工程建设,“绿色湘西”建设形势喜人。当前,“绿色湘西”建设已从大规模林业工程建设期进入繁重长期的森林管护期,主要任务是要抓好退耕还林的巩固,生态公益林、石漠化治理,巩固和提升“绿色湘西”建设品质。但目前一些不利于“绿色湘西”建设的因素逐渐凸现,表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民护林力量不足,砍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树木由于生长缓慢,保护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林业经济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较轻,农民爱林护林意识不高、主动性不强。

  建议:一是加大《森林法》和建设“绿色湘西”的宣传,保持“绿色湘西”建设的浓厚氛围。二是持续开展三年以上的每年两次集中护林执法行动,始终保持打击毁林行为的高压态势。三是落实县、乡、村三级护林责任,加大问责力度。四是建立专业队伍护林巡查机制,充分发挥林业公安的作用。五是加大对森林违法的打击力度,严格控制木材加工厂的经营行为,从源头遏制毁林违法行为。

  加快城乡垃圾处理 推进城乡同建同治

  康尊委员:2013年全州全面推进城乡同建同治工作以来,城、乡、村卫生环境得到改观,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集中的垃圾如何处理?我州城镇、乡村处理垃圾方式基本都以焚烧、填埋为主。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占三分之一以上,废塑料上百年难以溶解,如果进行焚烧,会产生多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如果入土掩埋,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改变土壤结构,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

  建议:一是通过收集、分类,将垃圾回收利用,形成循环经济,减少“垃圾”的数量。二是形成完善的垃圾处理市场、建设达到标准的垃圾处理厂。三是关于垃圾的危害性,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分类知识的宣传,必须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发挥志愿者的力量进行垃圾分类的推广。四是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保证经过分类的垃圾最终实现分类处理。五是长期坚持。同建同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积极引导,让百姓习惯成自然,为环保做贡献。

  新建兴隆百合大市场

  徐义明委员:我州的龙山县是全国种植规模最大的百合产区,种植面积、产值和销售量均居全国之首。2013年,百合种植已遍布该县34个乡镇(街道),面积达10万亩,产量9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成为龙山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可是,这样的大产业,每年有几万吨的百合产品要上市交易,仅洗洛一个功能不健全的百合城,显然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百合交易大市场,对打造“中国百合第一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议:一是选择在兴隆街乡尖岩村建立百合交易大市场。因为该村距县城较近,紧靠吉恩高速、龙永高等级公路,交通运输条件良好,且地势开阔,水源、电力供应条件良好,具备建立大市场的基本条件。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集仓储、物流、加工、科研、培训、商贸、服务于一体、功能完善的专业现代百合交易市场。三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管理体制,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达到互惠双赢、惠及合农的目标。

  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钱书松委员:当前农村的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不活,人才进出不畅,发展欠后劲;人才培养滞后,缺乏长效机制,农村卫生后继乏人。

  建议:一要高度重视关心农村卫生人才,加大农村卫生人才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卫生人才发展基金,完善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农村卫生经费和乡镇卫技人员医保、社保、失业保险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确保乡镇卫生院财政差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改善办医条件,确保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逐步加大财政投入,使卫生投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正比。二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对口帮扶;加强业务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公开选录一批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缓解卫技人员断层现象,并返聘留用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退休医技人员。三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和人才交流机制,激发工作热情,体现公平竞争;严把准入关,严格执业许可制度,杜绝非卫生专业人员从事诊疗服务;疏通出口,彻底清退占编又不在岗人员,实行定编定岗。

  规划打造“土家族民俗文化大观园”

  张建民委员:为保护、挖掘、传承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土家族的民俗习惯、建筑、文化等,并以此为平台,促进我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我州有必要规划打造集中展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土家族民俗文化大观园”。龙山县苗市镇捞车村为中心的地区,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民风古朴,民族建筑和民俗习俗保存较好,为难得的理想之地。

  建议:一是以州为主,州县共建。确定该项目为州管重点项目,按排一定的启动资金。二是调整行政区规划。规划打造以捞车村为基础,将周边的黎明、六合两村并入,扩大村庄的规模和范围。三是项目初步建成后,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具有强大营销实力的合作伙伴,高品位策划,完善景区功能,助推旅游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造福百姓。

  在各县(市)试点设立安全食品销售点

  吴翔委员:民以食为天。虽然自新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州、县(市)相关的职能部门不断强化监管,但“注水肉”、“残留农药超标的农产品”等仍存在,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建议在我各州县(市)试点设立安全食品销售点,销售安全食品,取得成功后,在全州加以推广,运用行政和市场调节的手段,确保销售点销售安全食品。

  建议:一是在州、县(市)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小组领导下,设立安全食品销售点(试点)工作小组,明确牵头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确保试点工作具体有人抓,不落空。二是设立食品安全销售点,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加强监管,重奖严罚;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消费,确保销售点食品安全。三是建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确保无害食品货源。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鲁选龙等永顺县委员组全体委员:在农村财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屡禁不止,群众意见较大。

  建议:一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形成州督查、县指导、乡(镇)为主、村负责的管理机制。二是加大村级财务管理的力度。建立组织机构,筹划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年”活动,对全州村级财务进行清理、审计,以推动全州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四是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村监委会制度,村监委会和村民理财小组适时开展监督,纪检、监察、农经、审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指导和督检,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逐步建立村级财务管理长效机制。

  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扶持

  向季平、欧阳兴民、雷力兵委员:当前,社会力量兴办的康复机构为残疾人的康复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机构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积累了一定的康复经验,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承担了很大的社会责任。但是,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受到资金、器材、场地、师资等方面的制约,对康复培训的规模、康复效果以及健康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康复机构扶持力度,是保障残疾人事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议: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康复机构,给予重点扶持。一是着力推进场地建设。鼓励有能力的机构自我“造血”、自我完善、自行投资建设康复培训场地,政府在征地上给予一些优惠减免。规划部门同意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按照公用事业项目免收各种费用。在建设管理上,参照公租房的标准给予补贴,降低投资成本,并免征各种税费。二是进一步加大设备投入,改善培训条件。政府部门多方面筹集资金,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康复机构,提供或者募捐一定数量的课桌椅、电脑、相机、游戏设施以及人工耳蜗等设施,进一步改善康复条件。三是对残疾儿童家庭给予补贴,减轻其支付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费用的负担。

  规范经营性艺术培训市场

  田小雨委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改善,人们学习文化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经营性的文化艺术培训活动也便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艺术培训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未经许可私自办学、师资力量薄弱、内部管理混乱、教学设施简陋等,必须加以重视。

  建议:一是明确部门职责,齐抓共管。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执法权”,经营性艺术培训市场应以文化行政部门管理为主体,教育部门配合加强指导,物价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费标准,把艺术培训市场纳入整个文化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二是制定艺术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三是对执教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四是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经营秩序,坚决打击无证无照等非法经营活动。

  为“失独”家庭提供政策保障

  王福军委员:“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的家庭,尤其是50岁以上、没有再生育可能的家庭。他们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或严重伤残,在承受了巨大悲痛之后,还要面对日渐年老过程中面对的多重问题。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待解的课题。

  建议:一是有关部门尽快对“失独”家庭总量进行排摸统计,充分掌握“失独”家庭的实际情况,并据此研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对那些因失独而陷入养老困境的,一方面应该建立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授权或委托基层组织履行监护义务,为其顺利进入机构养老提供便利。另外,对“失独”家庭可探索建立特殊保险制度,以互相保障的模式为其增加新的养老支撑点。二是相关部门应探索建立一种人性关怀体系,通过社会化、项目化的运作,对失独老人开展心理辅导、家庭创伤治疗等,给予精神慰藉,还可以延伸到日常照顾、上门义诊、助老陪聊等多元服务。三是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关注“失独”家庭问题,特别是社区应该为“失独”家庭提供以归属感为核心的心理支持。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