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彩云与霞飞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

来源: 作者:龙山县文化旅游广电局 2022-06-30 14:35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汉语俗称“土花铺盖”或“打花铺盖”,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织造工艺品。在秦汉至唐、宋、元、明,史籍上曾有賨布、溪布、峒布、贡锦等称呼。其工艺独特,织造精细,以绚丽多彩而著称,以设色浪漫而见长,与黎锦、壮锦、傣锦并称为我国少数民族四大名锦,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底蕴深厚,分布稠密。土家族织锦的渊源可追溯至公元316年左右,随着民族大融合进程加快,开始出现以五色线织成的麻制品“兰干”,即西兰卡普的前身。清同治《永顺府志》和民国时期《龙山县志》都这样记载:“汉传载兰干,兰干,獠(僚)言紵……按:布即苗(按:即土家)锦。绩五色线为之,文采斑斓可观,俗用以为被或做巾,故又称峒巾。”可见,在当时,土家织锦已经成为武陵一带织锦技艺的突出代表。历史上的“西兰卡普”在湘西分布较广,几乎遍及今天的重庆、贵州、湖北、湖南交会的边区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在如今的湘西州境内,仍然还有许多土家族村寨仍然保存着制作“西兰卡普”的技术,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

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

二、样式丰富,工艺奇巧。土家族织锦的生产工艺复杂,工序繁多,而且都是手工操作。织锦采用中国最古老的方法“通经断纬”起“经(站)花”技法,其特点为纹样和色彩配置极为完全,且图案丰富多样,有动植物、天象地舆、日常生活用具、字画类等,仅流传在龙山洗车河流域一带的土家织锦图案达160余种。在技艺上,土家族织锦分为“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织锦是在普通平纹布面上,以喂(纬)线挖花而成。色彩不多,图纹受土家民间“十字挑花”的数经纬工艺影响,成品明暗对比强烈,起花部分凸出成浅浮雕感。“上下斜”斜纹彩色织锦是西兰卡普中的主导品种。它是在“对斜”平纹素色织锦上发展起来的,质地较厚,非常结实。它的图纹构成和色彩构成都更趋成熟,单个纹样复杂,且完整丰满。为适合纹样或带状纹样展开,也有以棋格状或散点状四方连续。其色彩十分浓艳富丽,以黑及重色为主,大胆使用补色,层层渐变推移,使之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和对比效果。但又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秩序化的退晕手法使对比色得到和谐的统一。

西兰卡普——四十八勾

三、化凡为奇,匠心独运。土家族织锦的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对称与均衡”“传统与创新”“写实与象征”这三个层面上。“对称与均衡”是指除了所有的200多种不同的图案之外,织锦还有着各种图案之间的装饰性图案、线条、花边、色彩搭配等因素。这些因素协调地统一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深刻、古老、神秘的内容。“传统与创新”即长期以来,人们将其视作某种“沿袭物”,视为不可逾越的规范,一代一代地沿袭,这才使我们今天依然还能够观赏那些源自远古的神秘图案和符号。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年轻的土家族传承者们在原有的传统技艺和传统图案的构图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工艺再次焕发出艺术的青春,获得了艺术的活力。“写实与象征”是指在织锦的审美意义上,既注重写实,又注重象征,从而导致了这种写实与象征并存的事实。

四、兼收并重,开放传承。土家织锦薪火相传,日臻完善,民国二十八年(1937)编修的《龙山县志》就有“近有销往长沙、南京”并被“东西各国备品陈列”的记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更是古树逢春,奇葩竞放。最具代表性的是捞车河畔织女星,苗儿滩叶家寨叶玉翠,1988年4月,她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6月,刘代娥、叶水云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龙山县因此也是“中国土家织锦之乡”。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投稿邮箱丨xxzxxgz@sina.com

联系电话丨0743-82212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