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功能

来源:《湘西工作》2022/12 作者:州委改革办 州科技局 2023-04-27 08:18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要为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

【政策聚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第十八条“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开展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支持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智力密集型项目间接经费比例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加快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工资分配自主权,健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一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使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二是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在重要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三是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更多支持企业承担科研任务,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四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五是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一是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二是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坚持目标引领,强化成果导向,建立健全多元化支持机制。完善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修订技术合同认定规则及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和科技创新咨询制度。三是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加强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四是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五是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他山之石】

天津市: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收入分配机制、资金支持、容错机制、转化服务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二是提出创新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三是围绕教学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国有企业科研人员股权分红等作出新规定,有效提升科技人员获得感。四是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提出完善科研组织模式、赋予财务自主权、探索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新政策新举措。五是围绕健全激励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支持离岗创业、完善落实机制和加强宣传引导等提出一批新政策,营造识才爱才引才用才良好环境。

重庆市:近年来,重庆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育政策,深入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积极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科技人才事业凸显高质量发展势头。全市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超过16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97602人/年。 “两院”院士16人,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5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61人、团队12个,科技领域的“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35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55个。

【湘西探索】

泸溪县:坚持以科技创新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泸溪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立足金属材料这一工业基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为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4亿元,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正在创主板上市企业2家。泸溪县于2018、2020、2021年荣膺省政府科技创新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扬激励县,2019年被确定为首批湖南省创新型县市区,泸溪县高新区获批湖南省首批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园区。

一、做到“三个坚持”,培育创新土壤。坚持高位推动。泸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三个及时”,即科技议题及时研究、经费及时保障、困难及时解决,先后出台实施《关于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兴县的意见》等支撑科技创新的一揽子文件。坚持政策促动。在不折不扣兑现国家、省、州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推行县级配套改革激励措施,出台实施《关于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泸溪建设工业强县奖励政策》等改革文件和奖励政策。2021年度,20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11家企业享受省级财政研发奖补资金190.33万元、州级配套奖补67.2万元、县级配套奖补35万元。坚持人才驱动。实施人才“倍增计划”,探索人才“飞地模式”,出台实施《泸溪县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暂行办法》《泸溪县“乡村育才聚才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构建起颇有成效的引才用才、育才留才机制。目前,全县高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总量66人,聚集一批外籍专家、湖湘青年英才,形成了一支专业、学识、年龄等结构合理及梯次优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二、完善“三项机制”,强化投入导向。优化财政科技投入导向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科技创新经费支出比例,确保科技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021年,本级财政科技支出达到5375万元,增长30.3%,占地方财政支出比值1.92%。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保障机制。2017年以来,承担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80余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资金近7000万元。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1.6114亿元,增长86%,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3%,高出全省平均值。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激励机制。2019年以来,从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列支50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奖补资金,激励和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构筑“四个平台”,厚植科研优势。夯实技术研发平台。立足泸溪特色优势产业,联合中科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瞄准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难题。近年来,全县50余家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实施产学研战略合作项目150余项。2021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5亿元,增长658%。众鑫公司作为主要参与者制定的《三氧化二钒》(GT/T40301-2021)正式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做大科技孵化平台。建立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载体4个,发展科技服务机构72家,创新密集区8个。成功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2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家、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24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4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13家企业研发机构通过省级认定,9家研发机构通过州级认定,湖南省钒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光伏特种铝基复合粉体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锌废渣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落户泸溪。做强工业园区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抓特色、强优势,全县铝系产品生产企业11家,占全国市场份额76.8%,发展成为目前国际技术水平领先、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微细球形铝粉生产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微细球形铝粉生产基地”。同时,钒合金系列产品打入宝钢、河钢、攀钢、华菱钢铁等国内知名钢铁企业并销往美国、韩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锂离子电池成为小蚁科技、群赞等大公司的定点供应商并入驻苹果全球官方直营店,电芯产品广泛应用于瓦尔塔、劲量、金霸王、飞利浦等国际知名品牌,迷迭香等产品在国际国内植物提取领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做优产业转型平台。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锰锌产业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研发了无硒高纯电解锰、高纯电解锌、超细氧化锌等系列新产品。突出锌废渣综合利用,用含锌废料生产电解锌,从工业废渣中提取镉、铅、钴、冰铜等稀贵小金属,创造了“几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一种原料生产几种产品”的生产方式。

四、突出“三措并举”,催生成果转化。一是围绕校企合作抓技术攻关。立足泸溪县重大科技需求,通过与高校院所共同承担实施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并形成产业化。目前,铝基合金粉、氮化钒铁、片状铝粉效果颜料、高导热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等科技研发项目已投入规模化生产,高纯低氧合金粉末、高质量基球形合金焊粉、新型金属喷涂材料、轻量化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盘等项目即将投入产业化实施,泸溪县紫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育苗工厂。二是围绕自主知识产权抓量质齐升。制定实施《泸溪县专利资助管理办法》,知识产权保护和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明显,先后被评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县、全省引导市县创新驱动发展地区、全省技术市场工作优秀县市区。2021年,泸溪县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7件,同比增长44.8%。专利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规模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5%以上。三是围绕乡村振兴抓科技助力。聚焦乡村振兴,突出产业导向,建立科技专家服务团服务点26个、科技示范基地38个,实施科技特派员支撑乡村振兴项目5个。开展一对一、一帮一、一带一的精准科技服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60项,引进优新品种156个,解决疑难技术问题420项,培育特色产业39个,多次获得全州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永顺县:构建“利益链”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

近年来,永顺县着力破除科技人才在管理、使用及服务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撑。在国家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 20 周年总结会议上获全国表彰。一是优化制度设计,盘活党管人才“一盘棋”。将科技扶贫纳入全县脱贫攻坚作战体系,成立科技扶贫作战组,统筹全县科技人才服务脱贫攻坚。整合省、州、县科技特派员力量,设立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及 8 个中心乡镇片区分团,实行团长负责制。从县直部门的优秀技术人员及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乡土专家”中选聘县级科技特派员,省、州、县级科技特派员达 219 名。实行选管结合、动态管理,对不宜继续担任县派科技特派员的及时进行召回调整。二是解除人才规制,激发科技服务“一股劲”。出台了《科技扶贫培训补贴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明确经县委组织部选派为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入股分红,创办领办企业,科技人员利益链结机制从“地下”转为“地上”。通过解除规制,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领办、入股分红等利益共同体 37 个,惠及贫困户6670 余户。同时,整合涉农专项资金 1250 万元,用于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涉农科技服务。三是积极推进试点,织牢柔性引才“一张网”。省、州组织部门大力支持永顺县“柔性引才”试点工作。抓实研讨引智,先后组织举办“永顺莓茶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和“中国·永顺莓茶文化节”,为永顺莓茶聚智引才。抓实协议引才,以签订“一事一议”项目合同为载体,柔性引用专家人才挂牌成立产业专家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 12 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等专家领衔并带动 50 余名团队人才,服务该县猕猴桃、松柏大米、莓茶等产业发展。抓实健康共享,柔性引进省人民医院等省级医疗专家团队在该县成立“名医工作室”,11 名县派卫生科技特派员以 8 个城乡共建“医共体”为载体下沉乡镇卫生院。四是服务产业发展,烧旺科技扶贫“一把火”。聚焦猕猴桃、优质稻、油茶、茶叶等 9 大特色产业,落实科技特派员“联系扶贫村全覆盖、每年推广 2 项农业适用技术”要求,对全县 190 个贫困村、32 个重点产业区域全部派驻科技特派员。推行科技专家服务团“育能项目”,开展优质稻、油茶机械化耕作等技术推广,以及“林果地+”、“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和信息电商等科技培训达 11.8 万余人次,带徒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615 人。积极探索“科技 + 互联网”新路子,创新研发“科技110”应用系统。

永顺县在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管理使用服务体制机制方面可圈可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中力量,整合省、州、县各级科技人员,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二是优化管理,既有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入股分红,创办领办企业等激励措施,也有及时召回的约束机制;三是聚焦产业,按照每年推广 两项农业适用技术的进度稳步推进,将科技带来的效益提升在产业发展中充分释放。

投稿邮箱丨xxzxxgz@sina.com

联系电话丨0743-82212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