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艰辛铸辉煌 踔厉奋进新征程 ——贺州建市二十周年礼赞

来源:《湘西工作》2022/12 作者:黎志宇 2023-04-27 08:30

2002年11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贺州撤地设市,自此,古老而又年轻的贺州市开启了寻求科学发展、展翅腾飞的全新历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历经廿年的艰苦奋斗、廿年的接力发展,推动了贺州从广西边陲发展“寒极”变成了粤港澳投资“热土”、从广西交通“末梢”跃升为全力东融“前沿”、从广西“省尾”变成了向东发展“龙头”。

从“农村城市”走向“现代新城”,建成了具有浓郁乡愁的山水园林生态新城

贺州建市之初,城市格局狭小、功能欠缺、基础薄弱,不仅街路稀少、破旧不堪,脏乱差的“农村版城市”是当时贺州市的真实写照。

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2016年实施的《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构建“一主四副两轴三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在市区实施“一江九河连七湖”的生态水系项目。先后建成了大钟山公园、北堤公园、贺州园博园、爱莲湖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建成了城东新区、平桂新城,江南新区、东融新区也正在加快建设,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16.12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55.3 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为2289.9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94.0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5.4%提高到现在的49.67%。贺州市相继荣获了“世界长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从“工业短腿”迈上“项目高地”,打造成了政通人和的宜居宜商投资乐园

建市初期,“工业短腿”一直是制约贺州经济加快发展的软肋。市委市政府顺应时势,率先建设了贺州第一个工业园区——旺高工业区,对开办工业项目实行“零收费”“零地价”“零门槛”的倾斜政策,成为了海内外广大客商投资兴业的乐园。

二十年来,贺州紧紧依托丰富的矿产、石材、土地、农林等资源优势,已建成了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广西东融经济技术开发区、贺州生态产业园(高新区)、钟山工业园区等7个工业园区,形成了以碳酸钙新材料为主的旺高工业区和平桂、钟山工业区,以钢铁、陶瓷、林产为主的广西东融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电力、水泥循环经济为主的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以新型建筑材料、铝电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碳酸钙、装配式建筑和生态健康“三个千亿元产业”,形成了以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全市年产重质碳酸钙粉体近千万吨,建设120条人造岗石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粉体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人造岗石生产基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重钙之都”和“岗石之都”。华润电力(贺州)、金源稀土、科隆粉体、利升石业、合源粉体等一批主业突出、拥有品牌优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越做越大,“嘉宝”“金鸡”“富川脐橙”等一批“贺州制造”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2018年以来,引进怡亚通、京基智农、北新建材等10多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和广投能源、中恒电子、菲太电子、恒源电子、亿航无人机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贺州,全市新引进项目1194个。2021年,全市规上企业已达328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27.7亿元、财政收入85.6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12.4%、4272.2%、1267.0%。20年间,贺州市的GDP总量在2002年110.3亿元的基础上,连续6次闯过百亿元大关,2021年达到909.2亿元。

从“交通末梢”跃升“交通枢纽”,构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贺州是广西距离首府南宁最远的地级市,20年前,通往南宁的道路只有经过桂林和梧州的两条二级公路,需耗时近7个小时。经过贺州辖区的国道207线和省道20031线,也是破烂坑洼的二级路,国道323线更为糟糕。

“十二五”时期起,市委市政府围绕构建“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交通网络,目前建成通车的有桂(林)梧(州)高速、广(州)贺(州)高速、贺(州)巴(马)高速、永(州)贺(州)高速、洛(阳)湛(江)铁路、贵(州)广(州)高铁、信(都)梧(州)高速等。市委市政府认真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的重大部署,积极开展洛湛铁路永州至玉林段电气化扩能改造、贺州至梧州城际铁路、柳州经贺州至韶关铁路(贺州段)、贺州至肇庆(广州)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设的有连(山)贺(州)、苍(梧)昭(平)高速公路,桂(林)钟(山)、平(乐)昭(平)高速也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在国省道、地方路网建设方面,重点建设连接工业园区、旅游景区、重点乡镇以及港口码头的公路干线路网,一体推进农村公路“建、管、护、运”协调发展,“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提质增效。打造通航1000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和贺州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运大通道。截止2021年,全市形成集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快速路、农村公路于一体的“两铁四高两江一枢纽”交通格局,全市高铁、普速铁路运营总里程243km,其中贵广高铁113km、洛湛铁路130km;公路通车总里程5448.5km,其中高速445.2公里、国道490.4km、省道274.7km、县道907.1km、乡道1255.8km、村道2155.3km,全面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贺江、桂江通航总里程212km,已建成港口作业区有3个,拥有1000吨级泊位4个、300吨级泊位7个,“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已经形成。

从“传统农业”提档“现代农业”,建成了粤港澳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贺州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民在种植优质稻、蔬菜、甘蔗、烟叶和养殖家禽、优质水产品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过去,农产品生产依靠传统种养方式发展,效益不如人意。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坚持走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之路,注重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良种良法,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特色农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优质水稻、蔬菜、马蹄、茶叶、红瓜子、脐橙、梅李和生猪、优质肉牛、家禽为主导产业的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全市培育了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自治区级11家、国家级2家;建成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个,建成出口备案基地25家、面积10万多亩,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1786个。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7.71万亩、总产量12.29亿斤;蔬菜产量253.74万吨、水果140.4万吨、生猪出栏161万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12元,是2002年的7.1倍。在全国率先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覆盖的设区市,成为了粤港澳“米袋子”“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绿色产品供应基地。

从“粗散观光”嬗变“全域旅游”,建成了粤港澳生态旅游养生美丽“后花园”

贺州是一个汉、瑶、壮、苗等42个民族聚居地区,森林旅游、历史人文、生态温泉、瑶壮康养等特色资源非常丰富,现有姑婆山、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黄姚古镇、贺州玉石林、西溪温泉、贺州温泉、紫云仙境、秀水状元村、客家围屋、玉印浮山、临贺故城等生态景区。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旅游文化养生产业纳入全市“三个千亿元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充分抓住自治区赋予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及贺州现代化交通日益完善等有利机遇,充分发挥贺州处于粤港澳—桂林旅游黄金线中间站的优势,坚持“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思路,突出“休闲旅游”和“生态康养”等品牌特色,以发展“大健康”配套产业带动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打响“世界长寿市”和“梦境黄姚•长寿贺州”城市品牌,使贺州成为了粤港澳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养生美丽“后花园”。2021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3994.07万人次,是2002年154.99万人次的25.77倍,年均增长率为18.65%;实现旅游总消费492.37亿元,是2002年6.2亿元的79.41倍,年均增长25.89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2家、3A级13家,全国、全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共9个、四星级旅游饭店9家,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20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2家。

(图文由《今日贺州》编辑部提供)

投稿邮箱丨xxzxxgz@sina.com

联系电话丨0743-82212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