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气象
瀑布
第一章 王气
每一佳地,皆有自己独特的气象,王村亦然。
王村的王气,首先是源自于王村的地势。
顺着酉水,向上行至王村大桥,在河流北岸,忽然内陷出一幽潭——擂钵湾,潭岸是高百十米的高台,高台倾斜上升延展数里。就在高台两端,兀然隆起大小不一的几团山丘。远观这一台地,俨然一把龙椅摆在酉水北岸,那台地就是椅座,台地两端的山丘就是扶手。王村古镇,便凝神静气地端坐在那高台之上,逡巡着自己的一隅江山:晨里俯瞰着眼前那一汪蓝幽幽的酉水,以及水面上那匍匐一生的渔船;暮里凝视着那模模糊糊的一抹黛色远山,以及飞云……
那高高在上端坐的姿态,俨然是一个威严之王,有着不怒自威的王者之气;那俯瞰的神色,有君临天下的霸气,俨然是天地之间的主宰,山河的兴衰沉浮,边陲苍生的生杀予夺,皆在他的一念之间。
王村的王气,更源自于它深厚的历史底蕴。
历史追溯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酉阳县就落址于王村。时光匆匆,至唐天授二年(公元691 年),辰州拆分,溪州设立,王村又成为了州治之所。
而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 年),楚王马殷任彭瑊为溪州刺史,从此彭氏子孙世袭其位,驻守王村,开启了土司治理新篇。因此,“溪州彭氏世为刺史”等字眼,在《宋史》里,有了正襟危坐的资本。
漫长岁月里,王村作为政治文化核心区域,土司王威严无上,地方自治独立独特,为王村赋予了独特的“王气”根基。
据史料记载,土司王统治时,在王村大兴土木,建“酉阳宫”等宫殿;制定律法,管束百姓的起居。其统治恩威并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百姓的安居乐业。至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 年),第十一任溪州刺史彭福石,将州城迁至灵溪河畔,修建了福石城(即如今老司城)。曾经州治之地,作为旧府,就有了大名:王村。而“酉阳宫”,作为避暑行宫,依然不失土司王朝的重镇位置。
可以说,土司王的治理,为王村历史绘就了绚丽华章,让王气,在此地氤氲袅绕不止息。
然,王村的王气,不仅蕴在历史里,还凸显在它的自然景观上。
因为王村处于高台地势,从王村古镇穿镇而过的营盘溪,在进入酉水时,由于有60多米的落差,水流突然间的下跌,一条河积攒的力量,瞬间爆发,其声势,威武,雄霸。
特别是六七月雨水丰沛时,瀑水气势,如千军冲锋,后军追着前军;如万马奔腾,后马压着前马。世间一切枷锁与禁锢,在雄浑的瀑水面前,都是羸弱的浮尘。而瀑布声音,恰似雷霆震怒,炸响着九霄,轰鸣之声震耳欲聋。人闻之,无不惊骇,两腿战栗不得行走。一种对强大势力的敬畏,瞬间在心里升腾:那是王的低吼啊!
瀑布的雄霸王气,与王村的地理之势、历史之韵,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王村独特的王气。
街
第二章 旧气
王村,弥漫着悠悠王气,更浸润着醇厚的旧气。
王村的旧气,首先体现在它的色调上。
王村色调,与那充满活力的青岛截然不同——青岛的红瓦和红褐色瓦片,恰似跳跃的火焰,总能点燃人们内心的激情,让人热血沸腾,情绪高涨。而王村的色调,以暗调的灰与黑为主旋律,犹如一首低沉的古曲,诉说着古旧的往昔。
瞧瞧那房顶的陶瓦,皆由黏土烧制而成,一片苍苍黛色,透着古朴与厚重,能让燥热的心,瞬间沉静下来,情绪也随之降温20℃。
而王村的房屋,木质结构的房子已渐渐朽黑,显露出岁月侵蚀的痕迹;水泥材质的房子则泛着灰白,质朴而无华。大街小巷的地面,铺设着深灰色的青石板,历经无数脚步的打磨,却不见一丝鲜亮的色彩,黯黯然然。
若是逢上一场大雪,整个王村便更添了几分深沉与静谧。清灰的青石板,灰白的墙,加上屋檐下红灯笼的点缀,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宛如一幅从旧中国画册中撕扯下来的浅墨水墨画:古朴与沧桑交织,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走出土司广场,进入民俗馆,你会看到高2米、重5000斤的溪州铜柱,也就在这时,你不知不觉就闯进了一个刀光剑影、暗淡泛黄的岁月里。
那是公元939年,统治湖南的楚王马希范,与土司王彭士愁,为争夺溪州而爆发了战争。你读着铜柱上古朴文字,耳边仿佛传来鼓角齐鸣声,戟斧铿锵声,战马嘶鸣声,那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弓弩乱发,因纵火焚其栅,士愁大败”的文字,把你领入到弓弩的冷兵器时代,把你领入到土司王彭士愁折兵折将的狼狈里;那“尔能恭顺,我无科徭”的文字,把你领入到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权中的纠葛里;那“不许管界团保军人百姓,乱入诸州四界,劫掠詃盗,逃走户人”的语句,把你带入到古代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思想中……
当然,在民俗馆里,还会看到土家劳动工具,看到土家族刀耕火种的旧岁……
从民俗馆里出来,仿佛从古老泛黄的梦里醒来,站在五里长街上,不自觉地文绉绉地吐一两句古文。
在五里长街上,即25级大台阶、308级小台阶上,你会看到萧裕盛商铺,店铺里的那一杆老旧的大秤,据说可以称300多斤,以及店铺里朽旧的八尺八寸大算盘。你不自觉地穿越到了明清时代的王村,耳边仿佛有人来熙往的嘈杂声乱窜;还会看到朽黑木房板壁上,有毛主席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语录,仿佛又穿越到新中国解放初;在西汉老水井旁,又穿越到了汉代;在各种作坊铺子前,随便又穿越到了明朝清朝;在土司王的酉阳宫灰黑建筑面前……人在这种种旧物前,全然忘记了光阴的顺序,兀然生发今夕是何年的慨叹,你在旧光阴里,恍惚起来……
恍惚里,当我们走完王村的五里长街后,来在王村大瀑布下,会邂逅一个岩洞穴——土人居穴遗址,那是王村先人们偏爱的角落,萦绕着历史的悠悠旧气。
踏入其间,粗糙、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穴壁上,那深深浅浅的凹痕,是时光镌刻的古老密码,见证着土家先民的生活点滴。粗糙的石壁,历经风的侵蚀,带着自然的粗犷与岁月的斑驳。
洞穴之内,昏暗的光线,交织着往昔的记忆。曾经,王村土家先民在这里,生火,做饭,温暖的火光映照着质朴的脸庞;王村土家先民在这里,躲自然的风雨,避人间的风雨。如今,土人居穴虽已不见当年的生活景象,但家园那温馨的气息,在来访者的头颅里,无不袅绕不绝。
洞穴外,藤蔓攀附在洞口的岩石上,一条,两条,三条,如岁月的丝线,纠缠不清。
土人居穴遗址,是王村芙蓉镇历史的书签,藏着王村先民的故事,承载着古老的记忆,它静静伫立,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曾经的旧时光。
王村的旧气,在王村色彩上,在王村建筑中,在王村遗址里,更在民俗文化上。
在王村摆手堂,一到夜幕垂下时,那扑面而来的旧气,在民俗文化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瞬间跌入时光旧影里,沉醉中,难以自拔。
看看,毛古斯舞,这土家族古老的艺术瑰宝,舞者们身披稻草编织的古朴草衣,赤足触地,一身土气得掉渣的装束,让你的光阴,瞬间回到原始社会。
看他们舞蹈中的“狩猎”,有“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的勇猛;看他们“农耕”时,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清苦。其情景,栩栩如生。而伴随舞蹈的那低沉、悠远的牛角号,一声一声地吹,仿佛在诉说着土家族的历史变迁。看着毛古斯舞蹈,听着牛角号声,你便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里,暂时回不来了。
而在摆手舞时,亦满是旧韵。
于古老的摆手堂前,人们身着绣满吉祥图案的绚丽土家服饰,有“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之美。随着激昂鼓点、铜锣,翩翩起舞。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单摆”“双摆”,恰似田间辛勤劳作;“旋转摆”,仿若在展现迁徙途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艰辛;体现军事文化的攻防动作中,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味道。土家歌谣在旁飘荡,或激昂,或悠扬,歌词中满是对祖先高山仰止的敬仰,满是对丰收 “稻花香里说丰年” 的期盼……
在王村,置身于这朴素的舞蹈里,你的思绪,仿若被旧时光那一双无形的手死死抱住了,一时半会儿,你是绝对挣脱不出来的。
毛古斯舞
第三章 水气
有诗云:“一脉清波穿玉带,千年古镇枕涛声。”王村古镇与酉水是相依的。
湘西是多山多水世界,往昔陆路不发达,与外界的联系多为水路。而王村,正扼守在酉水中游要冲,犹如镶嵌在黄金水道上的翡翠纽扣。上溯可抵川黔腹地,下航直通八百里洞庭,商贾往来间,这座临崖而建的古镇,于是孕育出“白日千桅过,夜半万盏明”的繁华景象,赢得“小南京”美誉。明清时,在王村五里长街上,一度出现了很多门面,有大小商号204家。到清末时,王村还出现了“四盛”(裕盛、达盛、亿盛、荣盛)和“八大号”十二巨商。
那时,王村码头处,船影密集得如同春汛时溪潭边挤挤挨挨的树叶子,一漾一漾地浮动着。
那时,王村的码头上,有很多当地的茶叶、土漆、五倍子、茶油、桐油、楠木等特产,像待嫁的女,等待着货船运往远方。而下游运回的布匹、锅巴盐,等待着上岸。“商旅络绎云间路,物阜民丰水作弦”,这流动的韵律里,尽是酉水滋养的生机。
因为水,王村码头曾经繁荣过。在如今的码头城门楼上,有一副对联描摹着当年芙蓉镇的境况:
湘鄂古道马帮挥鞭越涧翻山横穿武陵连三郡,
楚蜀通津舟楫竞发绕礁劈浪盘踞酉水第一关。
而这“酉水第一关”之美誉,是水滋养出来的,恰如诗家所言:“浪淘千古兴亡事,水润边城日月新。”
水气滋养了王村的商贸血脉,还带来了王村的水墨意蕴。
晨时,如白烟一般的浓浓河雾,自酉水河面浮起时,整个河谷好像一张巨大的白宣纸。而居于高台地上的古镇中的飞水寨,黑瓦灰墙的建筑,在晨雾里便成了宣纸上未干的水墨。这水墨,空白的地方多,让人无不疑心,那是吴冠中极简的江南水乡图。
看飞水寨上,那些客栈民宿建筑,有的被遮掩得只剩下上扬高挑的飞檐,仿若水墨画里的寒塘残荷, 有的只遮掩下半截,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层的回廊,兀然悬着,若天庭中楼阁。回廊上,有晾晒的蓝印花布翻飞如蝶。某扇雕花窗后,忽然被推开,有素手挑动着帘幕。此时,檐角上的风铃,无声地轻晃着。那高挑的飞檐,悬在空中,像悬在空中的青铜编钟,古重,恬然。
楼下木门“吱呀”一声叫,却看不见人影。
雾气里的王村古镇,好一幅水墨画。
雾淡后,古镇渐渐清晰,老远会看到那条五里长街,街面湿湿的,亮亮的,俨然一缕浅白的水气,从河里飘上河岸,飘入王村古镇。古镇上的青砖黑瓦,崖壁上的绿草翠木,全然清晰了。被水雾浸润过的它们,一律湿润润的,清灵灵的。早起摆摊的人们,一边摸着清凉的柚子,一边勾画古镇上的一天光景。这时,在五里长街上,有一把湿漉漉的红伞缓缓移动,那是访古采风的女子,她的高跟鞋在起伏的青石板上,哒哒!哒哒!……把王村,踩成了一首江南小令。
码头木船
第四章 尾声
王村,立在酉水畔,那王气、旧气、水气交融成它独有的气象,像水墨画,像诗行,雅致,古朴,且充满韵味。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每一处角落,都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相关文件: